嘉宾致辞
尹力指出,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和医学发展,着力建设健康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北京作为首都,各方面健康指标居全球城市前列,各类医疗科研教育机构众多,医学创新资源丰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活跃,为健康北京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加快医学发展和加强全球卫生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向未来,我们将不断优化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协同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疾病诊疗水平,让群众享受更加公平可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学创新,以科技赋能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发展,推进前沿领域创新。加快发展医药健康产业,丰富优质医疗卫生产品供给。强化要素投入、政策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重大新药研发制造,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扩大医药贸易,提供多样化的医疗产品和服务。积极促进国际医学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合作,落实中非卫生健康伙伴行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全球卫生合作网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开幕式致辞
雷海潮指出,首都国际医学大会首次举办,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北京服贸会增添了新内容,为医学界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务实合作、共建共享,促进中外卫生健康交流合作,促进跨界融合交流,共同推动医学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创新成果应用,围绕医药健康领域的改革开放、合作、创新和发展开展深入对话,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交流世界各国有效做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开幕式致辞
刘谦会长感谢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对关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国内外朋友们参加大会表示欢迎。
主旨报告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和德国外交部全球健康大使施贺德(Bernard F. Schwartländer)主持。日内瓦研究生院全球健康中心创始人、欧洲健康论坛副主席伊诺娜·基克布施(Ilona Kickbusch)教授,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钟东波,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吉训明,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张抒扬,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分别作题为《深度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推动人人享有健康》《投资包容性创新与合作 弥合健康不平等的鸿沟》《推动“人工智能 + 医疗”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融入全球健康治理》《中老龄健康促进体系建设》《北京协和医院科技创新与转化体系建设》《星球健康经济学——全球医疗健康的趋势展望》的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实景
圆桌讨论
作为2024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主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海峡研究院医工创新平台旗帜活动“大家对话”第三期成功举办,我院常务副院长郭樑,清华大学航空航天系特聘教授/博导、海峡院人工心脏研究室主任张锡文出席大会开幕式及对话活动。作为我院聚焦医工重点产业领域系统建设医工创新平台,推动医工交叉、协同创新的旗帜性活动,“大家对话”先后聚焦妇科、康复等具体领域,搭建临床医生专家与清华工科教授的交流创新平台。
本次对话环节由清华海峡研究院与中国医院协会共同策划,特邀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清华大学医学院主任黄天荫主持,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峡院人工心脏研究室主任张锡文,法国驻华大使馆卫生、社会事务和劳动参赞哲凯(Romain Jacquet),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百济神州全球总裁、首席运营官吴晓滨,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外科事业部总经理欧礼文(Tulio Oliveira),和睦家医疗首席执行官吴启楠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当前全球卫生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聚焦“医工创新·服务大众”、围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题分享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大家对话”现场实景
主持人黄天荫教授在讨论环节指出,当前的医疗卫生事业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发展,而是依托于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无论是公共卫生、工程技术,还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均在推动全球医疗健康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后,与会嘉宾从各自的领域分享见解,探讨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清华大学医学院主任黄天荫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峡院医工平台人工心脏研究室主任张锡文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对医工结合创新发表看法。他表示,人工心脏技术首次进入国人视野是在科技部“十一五”期间支持的“863”项目中,经过多年的努力,为心衰终末期患者在心脏移植供体不足的情况下提供了新的希望——植入式人工心脏,目前,国内已有四款植入式人工心脏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团队扎根该领域的前期研究持续获得“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的支持,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并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张老师强调,作为工科教师,与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团队目前在海峡院医工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化工作,已与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协和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进行了深入合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一线临床医生那里获得灵感,共同推动人工心脏领域医疗器械的创新。他表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各方要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提升我国医疗器械的研发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海峡研究院医工平台人工心脏研究室主任张锡文
法国驻华大使馆卫生、社会事务和劳动参赞哲凯(Romain Jacquet)随后发言对中国医院协会以及卫生健康领域合作多年的伙伴表示感谢,并重点介绍了法中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现状。哲凯指出,法国和中国在癌症防控、老年医学、急诊等多个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推动疾病预防和社会政策的进展。他特别提到,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加强了知识共享,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希望在世卫组织框架下加强多边合作,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法国驻华大使馆卫生、社会事务和劳动参赞哲凯(Romain Jacquet)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分享了他对医学创新和医院改革的见解。他提到,医学创新离不开医工结合与创新企业的支持,尤其是在重大疾病领域的科研合作,并特别举例了与百济神州在直肠癌治疗方面的合作,展现了医院和企业深度合作的成功典范。最后,他强调中国肥胖联盟的成立和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肥胖问题,推动“蓝蜻蜓行动”的实施,并推动慢病管理的整体提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
百济神州全球总裁、首席运营官吴晓滨在发言中介绍了企业在推动肿瘤治疗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他提到,百济神州不仅在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共同推动抗癌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团队与北京友谊医院在结直肠癌治疗上的合作,通过PD-1抗体药物的新辅助治疗帮助患者显著缩小癌症病灶,甚至在部分患者中达到了检测不到病灶的效果。这一治疗手段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还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药企与临床医生的密切合作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
百济神州全球总裁、首席运营官吴晓滨
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外科事业部总经理欧礼文(Tulio Oliveira)随后发言,分享了强生医疗在推动医疗创新方面的经验。他表示,强生在中国拥有30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医疗行业的快速进步。通过微创手术等技术的推广,强生为提升外科手术的效率和患者康复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中国医疗人员培训方面,通过教育项目提升医生的技能,推动了先进医疗技术的应用。他特别提到,强生正在推动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技术,这项技术将在未来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外科事业部总经理欧礼文(Tulio Oliveira)
最后,和睦家医疗首席执行官吴启楠分享了他对中国医疗体系创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这种集中化导致了医疗系统的高负荷。未来中国医疗改革应更注重分层诊疗体系的建立,并推动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他还介绍了和睦家医疗在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疗领域的实践,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患者提供24小时的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形成创新模式不仅降低了医疗成本,还提升了患者的医疗体验。吴启楠还指出,未来全科医生的培养将是推动这一改革的关键。
和睦家医疗首席执行官吴启楠
信息发布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林康主持信息发布环节,发布了由中国医院协会发起的“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联合倡议、《中国医院协会国际医疗服务调研报告》和《健康传播指数研究报告》。围绕当前卫生健康领域重点议题,大会还设置了平行会议、现场考察等多项内容。
全国医疗卫生行业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者、高校与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及医药和科技管理者600余名代表现场参加大会。大家纷纷表示,此次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不仅为各国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也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