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清华海峡研究院九项成果参展第二十三届“海创会”
发布时间:2025-07-08
公告详情

ed_1752830237978236.jpg


2025年6月18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海创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清华大学首次作为主宾高校参展,清华大学科技成果产业供需福州专场同期举行。在清华大学本次带来了13项创新项目成果中,9项成果来自清华海峡研究院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实践,涵盖新能源、医工交叉、新材料等领域,通过现场展示、项目路演及线上媒介等多种渠道向外界展示,彰显了海峡院深耕省校、市校创新合作的不懈努力和丰硕成果。


1. 可动态重构的海上能源岛微网群


ed_1752830334276801.jpg

清华大学电机系老师现场为参展嘉宾讲解可动态重构的海上能源岛微网群项目


偏远海岛的风、光资源丰富,但离主电网远,易受灾害影响,传统供电方式不稳定。该项目提出了多层级可动态重组的海上能源岛微电网群运行控制技术,研发了海上能源岛群能量管理系统、海上能源岛微电网群中央控制器、海上能源岛子微电网控制器、新型自适应构网型分布式新能源协同构网一体化装备,采用“测-辨-控”一体化架构,集成新能源自适应构网技术和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极低人工维护的新能源灵活组网,适用于海岛离网运行、重要负荷及边远地区的抗灾保供实现。

该项目来自清华大学电机系团队,目前正在海峡院新能源平台对接下与华电福建公司开展深入合作,计划以福建省宁德市浮鹰岛微电网工程作为该项技术的典型示范应用,并推广至近海能源岛链,构建可动态重构的能源岛链微电网群。


2. 新一代多模态光声/超声生物医学影像系统


光声成像是继 X 光、超声、CT、核磁、PET之后的第六个医学影像家族新成员。清华大学研制的Marsonics 光声生物医学影像系统是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一套平台型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和产品,具有世界独创的 ConvexCone 光声功能成像技术,该技术解决了困扰光声成像领域十多年的光谱染色干扰计算难题,真正实现了对生物组织物质成分含量的精确检测计算和成像,使得光声成像技术具备了迈向临床应用领域的关键条件。目前,该技术已能实时分析深层血管中血氧浓度,对肿瘤早期诊断、炎症分析很有帮助。

该项目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系团队,依托海峡院在厦门落地,已与厦门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合作,将拓展更多疾病诊断场景。


3. 微创轴流介入式人工心脏


ed_1752830424100157.jpg

海峡院团队为参展嘉宾介绍微创轴流介入式人工心脏项目


该项目来自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团队,“十一五”至“十四五”持续获得5项国家重大项目支持,拥有基于溶凝血机理的血液相容性评估和基于全流场仿真的系统协同优化等5项世界领先核心技术。首款产品微创轴流介入式人工心脏是一款适用于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和高危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保护的中短期人工心脏产品,为危重症患者生命救助和高危手术的术中保护提供填补国内空白、性能更高、价格更低的国产替代产品,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该项目依托海峡院医工协同创新计划在厦门落地。


4. 远程智能运动康复系统


ed_1752830588430216.jpg

远程智能运动康复系统项目展位


该项目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团队,该系统为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骨科加速康复解决方案,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阶段,能够在患者术后居家康复时提供科学、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患者更高效、规范地完成康复训练,减少复诊需求,有效缩短康复周期。通过数据实时监测与反馈,它帮助患者正确执行康复运动,从而加速功能恢复、减少误操作风险。系统主要包括移动康复远程管理系统、功能康复监测与指导传感模块及患者移动监测与管理终端。目前,该项目依托海峡院医工协同创新计划在厦门落地。


5. 仿生骨材料


仿生骨材料其模仿了天然骨成分与其细微结构。其最大的优点是通过新生的血管、骨小管等细微结构构成的骨组织网络通道,进行营养成分与代谢废物的交换与转运,从而参加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最终可望“爬行替代”为自体骨组织。目前仿生骨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骨科、口腔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骨缺损修复,现已在临床使用超百万例,骨缺损修复再生效果显著,为广大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健康和幸福。

该项目来自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团队,已连续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等重点专项支持,并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等,依托海峡院医工协同创新计划在厦门落地。


6. 3D打印可降解金属骨科植入物


ed_1752830549624900.jpg

3D打印可降解金属骨科植入物项目展位



定制化结构和可降解吸收是骨植入物的发展需求。清华大学机械系团队将可降解金属和激光增材制造结合,解决传统植入物“在体内呈生物惰性长期存在”以及“复杂结构难加工制造”的难题,发展出“可安全降解”以及“能3D打印”的骨科植入物,通过数据驱动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制造,解决复杂骨缺损修复难题。

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将增材制造可降解金属成功用于临床,镁合金多孔植入物成功用于围关节骨缺损临床治疗70余例,实现了力学匹配稳定支撑和降解有序促骨再生,目前依托海峡院医工协同创新计划在厦门落地。


7. 光子计数X射线探测器


作为CT/精密无损检测的关键部件,光子计数X射线探测器提供以下核心功能:放大透射的单个X射线光子信号、甄别幅度、按能窗计数,从而精确量化透射X射线强度。这项凝聚11年技术积淀的创新,攻克国内技术空白及“卡脖子”难题。其专利保护的“积分+计数”设计方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组件可大幅提高图像成像质量,将CT成像从黑白带向真彩,并降低所需CT辐射剂量。该项目来自清华大学工物系团队,目前海峡院正积极对接其在厦门落地。


8. 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从概念到商业化


ed_1752830646837670.jpg

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从概念到商业化项目展位


海峡院国际医疗技术创新转化中心专注于为一线临床医生及国内外创新项目的产业化、商业化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撑。目前在研项目包含多款国际市场空白或临床急需的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手持达芬奇腹腔镜手术器械、医用物理降温仪、胸腔引流套件、血管介入遥操作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介入微创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即时清烟辅助设备等10多个项目。

此次展出的医用物理降温仪和胸腔引流套件前不久刚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正与厦门本土企业合作,推动产业化落地。


9. 药物警戒系统


海峡院药物警戒信息技术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依托私域大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学习等技术,打造了一套智能化药物警戒系统,旨在为监管机构、医疗机构及药品上市持有人提供专业服务。该系统以药品基础信息、不良反应数据库等多源知识库为支撑,构建起 AI 辅助报告评价模型与报告质量智能打分模型,并采用药品 ICH 网关技术架构,实现了监管机构、医疗机构和药品持有人之间安全高效的风险信息交互,并成为真实世界研究的有力工具。


ed_1752830727205955.png


《厦门日报》2025年6月20日A05版报道海峡院成果参展“海创会”


此外,海峡院积极协调、服务来自清华大学的洪水预报智能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固态电池及复合锂负极产品、高纯稀土生物制备技术及清华-安踏运动时尚联合研究中心成果等创新项目来榕参展。清华大学作为主宾高校,在本次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上集中展示创新成果,加强了与福建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并得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总站、央视网福建频道、福建日报、东南卫视、东南网、福州日报、厦门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拓宽了技术转化与产业化的合作机遇。


2015年,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与两岸清华大学共建的清华海峡研究院在厦门落地生根。10年来,清华海峡研究院成为推动校地合作和两岸融合的重要平台,多项前沿科技成果已在福建各地开花结果。放眼未来,海峡院将继续推动更多科研项目来闽、来厦转化,促进智慧医疗、绿色能源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欢迎各方与海峡院对接合作,携手共促美好未来。






文件列表